4月10日晚,浦口区老虎桥社区四季书房灯火通明,社区居民围坐成圈,彩线在银针间灵巧穿梭。作为社区“家门口”夜校的特色课程---钩织课程近期推出“夏日小钱袋”主题教学,通过“居民讲师团+新老传帮带+公益实践课”的创新模式,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夜间文化生活,还激发了居民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。
在社区发展的进程中,培育内生力量、激活居民潜能已成为推动社区进步的关键。社区课程大胆突破传统“专家授课”模式,将目光聚焦于社区内部,深入挖掘“能人”资源,成功挖掘出辖区内一位极具热情与想法的居民——王老师,为社区手工艺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。
王老师凭借自身对传统手工艺的深厚热爱与丰富经验,精心将课程设置为别具一格的“夏日小钱袋”。这一“小钱袋”内容丰富且实用,不仅包含专业且细致的针法教材,为学员提供了扎实的学习基础;还配备了针对性的指导服务,根据学员的不同水平和需求,给予个性化的建议与帮助。
此次王老师的手工艺课程创新实践,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,更成为社区培育内生力量、激活居民潜能的成功典范。未来,社区将继续探索更多类似的创新模式,让更多的“能人”在社区发展中发光发热。
搭建互助网络,促进代际传承
本课程还特别为新学员安排了助教——薛阿姨,通过课前辅导,使新学员掌握针法及符号,确保教学进度的统一性。王老师负责教整体步骤,薛阿姨当“小老师”,有问题随时找自己的“师傅”。这种“一对一”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学员之间的互动,还促进新学员快速融入集体。
薛阿姨作为助教,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细腻的技艺,能够及时解答新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,确保每位学员都能跟上教学节奏。同时,这种“师徒制”的学习方式也让学员们感受到社区夜校的温度,激发他们对手工艺更深层次的热爱与追求。
拓展实现平台,深化服务内涵
夜校同步构建“夜校培训+钩织小队+点位售卖”:学员通过社区夜校进行系统化培训,通过考核后,进入钩织小队,成型产品依托“线上媒体+线下市集”进行售卖。该模式既保障手工艺品生产规范性,又通过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居民持续创收能力,形成“教学实训-协同生产-价值转化”的良性发展闭环。
老虎桥社区以“小钱袋”钩织课程为纽带,实现“受助者-助人者-合伙人”的角色转化,构建起“技艺传习+经济赋能+情感联结”的立体化服务框架。未来,社区将持续深化社区夜校服务体系,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。同时,为学员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,助力他们实现从技能学习到职业发展的无缝对接。(浦口区江浦街道社区教育中心)